《论确定性》这本书,说实话,挺有意思的。它不像那种让人犯困的哲学大部头,反而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,只不过这位朋友思考问题的方式比较深入,总是探讨一些我们平时不太会想到的问题。这本书的内容,实际上是维特根斯坦晚年的一些手稿,由安斯康姆和冯·赖特整理而成,主要探讨的是“确定性”这个概念。
坦白讲,刚开始阅读时,我感到有些困惑。“确定性”?这有什么值得讨论的?不就是那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吗?例如,我知道自己的名字,我知道今天早上吃了什么,我知道地球是圆的。这些难道不是确定的吗?然而,维特根斯坦的观点并非如此。他认为,这些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“确定性”,实际上是某种语言游戏的一部分,它们就像一个无形的框架,限制着我们的思考和行动。
举例来说,我们都相信“我拥有一个身体”。这听起来似乎是废话,对吧?但是,维特根斯坦会提出这样的问题:你真的“知道”自己拥有一个身体吗?或者说,这仅仅是你从小被灌输的一种观念?你从未对此产生过怀疑,所以就将其视为真理?这就像我们从小被告知“1+1=2”一样,我们从未质疑这个等式,因为它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。然而,如果换一个角度,比如在某种特殊的数学体系中,“1+1”可能不等于2,那么我们从小坚信的“确定性”不就动摇了吗?
维特根斯坦认为,这些“确定性”命题,就像一个隐秘的框架,它既为我们的思考提供了基础,又限制了我们的思维。它使我们能够理解这个世界,但同时也使我们只能以特定的方式去理解。这就像我们呼吸空气一样,空气是生命所必需的,但我们却无法选择呼吸什么样的空气,只能接受它。
这本书的翻译也颇具特色,译者楼巍教授非常细致,他不仅以安斯康姆的版本为基础,还对照了维特根斯坦的原始手稿。维特根斯坦这个人,在遣词造句方面堪称完美主义者,他总是力求找到最精准的表达。因此,译者在翻译过程中,如果发现不同版本之间存在差异,他通常会采用维特根斯坦最后修改的版本。这种严谨的态度,使得这本书的翻译更加准确和可靠。
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,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迷宫之中。维特根斯坦就像一位向导,他带领我穿梭于各种概念之间,不断地提出问题,促使我重新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观念。有时候,我会被他绕得有些晕头转向,但有时候,我又会突然豁然开朗,发现自己之前从未注意到的东西。
例如,他会提出这样的问题:我们如何知道自己不是在做梦?我们如何知道这个世界不是一种幻觉?这些问题听起来似乎有些无聊,但仔细思考,它们确实触及到了我们认知的根本。我们之所以相信自己是清醒的,是因为我们拥有一套完整的认知体系,这套体系告诉我们,什么是真实的,什么是虚假的。然而,这套体系本身,难道就一定是可靠的吗?
维特根斯坦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,他只是不断地提出问题,引导我们进行思考。他就像一位哲学的侦探,不断地追问,不断地挖掘,试图找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相。他认为,哲学的目的并非给出答案,而是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。
这本书读起来,确实很有意思,它并非枯燥的理论,反而充满了哲学的趣味。维特根斯坦的文字,有时幽默,有时深刻,读起来就像是在和一位睿智的长者对话。他会使用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,来解释那些抽象的概念,使我们感受到哲学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。
总而言之,这本书值得一读。它会促使我们重新思考那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,使我们对“确定性”这个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。它就像一面镜子,让我们看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,也让我们感受到哲学思考的魅力。如果你对哲学感兴趣,或者只是想挑战一下自己的思维,那么这本书绝对不会让你失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