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着吃着就老了

《吃着吃着就老了》

作者 ABC
吃着吃着就老了

《吃着吃着就老了》并非单纯的美食指南,而是用食物描绘了一张人生地图。就像老邻居,坐在你家门口的石墩子上,一边剥着花生,一边跟你唠嗑那些藏在饭菜里的故事。

陈晓卿并非高高在上的美食评论家,而是个接地气的“国民饿爸”。能把《舌尖上的中国》拍得那么馋人,肯定是对吃有着骨子里的热爱。他笔下的不是米其林三星,而是街边摊、家常菜,是那种能让你瞬间想起家的味道,让人感到温暖。

书里写他小时候,六毛钱的缸贴子,那焦黄酥脆的底儿,现在想想都流口水;还有邻居家自制的西瓜酱,拌饭吃,能吃三大碗。第一次下馆子,一碗萧县羊肉汤,鲜得他差点把舌头吞下去,结果烫出了泡。这些味道,就像老家的方言,一辈子都忘不掉。

后来,他去了北京,成了北漂。对于离家的人来说,食物就成了寄托。记得有次加班到深夜,心情特别差,路过府右街,看到一家延吉冷面还开着,就进去要了一碗。那酸酸甜甜的味道,一下子抚平了心里的烦躁。还有那些和朋友们在马华撸串的日子,就着工业啤酒,聊着维特根斯坦,现在想想都觉得挺傻的,但却无比真实。

陈晓卿写食物,其实是在写人情。他写的是食物背后的故事,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。他说,最好吃的永远是人。这话真没错。我记得小时候,过年的时候,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年夜饭,那才是最香的。菜好不好吃不重要,重要的是和谁一起吃。

他特别喜欢逛菜市场,说那里能感受到城市的脉搏。他会为了柳州米粉的粗细跟老板争得面红耳赤,会研究豌杂面的最佳吃法。这些小事,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。他觉得,美食不是少数人的特权,它就在我们每天的一日三餐里。

书里还写到他父亲生病的时候,特别想吃一碗萝卜丝肉丸子。这道菜看似简单,但做起来却很费工夫。他妈妈为了满足父亲的愿望,每天都精心准备。那一刻,食物超越了食物本身,它承载着家人之间的爱和关怀。

说到这儿,我也想起我爸。他最拿手的就是做红烧肉。小时候,每次我考了好成绩,他都会给我做一碗红烧肉。那红亮亮的色泽,香喷喷的味道,现在想想都觉得幸福。后来,我去了外地上大学,每次回家,他都会提前做好红烧肉等我。现在他年纪大了,做不动了,但每次我回去,他还是会想方设法给我弄一碗。那碗红烧肉,不仅仅是肉,更是他对我的爱。

陈晓卿说,保卫食欲,就是保卫我们的生活。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太对了。食欲不仅仅是对食物的渴望,更是对生活的热情。当我们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时候,自然就会对食物充满兴趣。

这本书,读完之后,会让你觉得生活充满了美好。即使遇到困难,也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,对食物的渴望。就像他说的,总有一家小饭馆在等着我们,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力量。

与其说陈晓卿是个美食家,不如说他是个生活家。他用食物来记录人生,用美食来传递情感。他的文字,就像一碗热气腾腾的汤,温暖着我们的心房。当然,这本书也不是完美无缺。有些地方,他可能写得过于平淡,缺少一些更深刻的思考。但总的来说,它还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。它会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,回忆起自己的童年,想起自己的家人,想起那些藏在食物里的美好记忆。它会让你更加热爱生活,更加珍惜身边的人。而这,或许就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。

豆瓣链接:https://book.douban.com/subject/36705913/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xebook.net/7225.html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