离开渔村以后

书名《离开渔村以后》

作者 ABC
离开渔村以后

在马来半岛北部一个偏僻的小渔村,李有成度过了他的童年。渔村的夜晚,海风轻拂,渔船归港的吆喝声此起彼伏,少年李有成却在昏黄的灯光下,第一次翻开了文学的扉页。那时的他,或许未曾想到,这片小小的文字天地,会成为他一生的依托。从渔村到新加坡,从懵懂少年到著作等身的学者,他用六十余年的时光,书写了一场文学的奥德赛,也成为一个时代文人精神的见证。

离开渔村后,李有成来到新加坡求学,陌生的城市街头曾让他感到一丝迷茫,但书页间的字迹,成了他最坚实的依靠。文学对他而言,是一片广袤的沃土,不仅滋养着他的心灵,也成为他安身立命的依托和认识世界的窗口。他曾在自述中写道,文学是一种从容自若的姿态,更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灯火。在这片沃土上,他从萌芽到成长,甚至垂垂老矣,依然怀揣对文学的赤诚。

李有成的文学启蒙始于马来西亚的少年时期。他在槟城图书馆中如饥似渴地阅读,偶然翻开一本诗集,字里行间的情感如潮水般将他淹没。那一刻,他仿佛听见了来自远方的呼唤,文学的种子悄然种下。后来,他在某月刊担任编务,与几位文艺先锋共事。他们的激情如烈焰,点燃了他对文学的向往。这段经历不仅让他参与到马来西亚的文学活动中,也让他意识到,文学是一种文化的传承,更是一种责任。

在新加坡的求学与学术生涯,是李有成生命中更为厚重的篇章。他有幸跟随几位资深的老师学习,这些名字在华文文学史上熠熠生辉,这些老师以各自的方式深刻影响着他。他们严谨治学让他铭记终生——有一次,一位老师在课堂上逐字逐句修改他的论文,教他如何用最精确的语言表达思想,这一幕成为他日后治学的标杆。

齐小媛的温润情怀则让他感受到文学的温度,她曾在信中叮嘱他:“文学是心灵的灯火,要用真心去守护。”王文福的创新精神则激发了他对文学形式的探索,他常常想起王文福在课堂上那句话:“文学不该有边界,要大胆去试。”

1970年的新加坡,是文学勃兴的年代。街头巷尾的书店里,总能听见年轻诗人激昂的朗诵声,文学期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李有成置身其中,跟随詹明信学习理论,深入探讨文学与社会的关联。詹明信的思辨精神让他学会以更广阔的视角审视文学。那段时期的文学氛围充满激情与探索,也让他深刻体会到文学作为时代见证的力量。他与友人彻夜讨论,分享彼此的创作与感悟,那些夜晚的灯光与笑声,至今仍是他珍藏的记忆。

李有成的散文,情真意挚,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知识分子的风骨与神采。他笔下的师友,既是文学史上的坐标,也是他生命中的温暖存在。他写李达三的谆谆教诲,写齐小媛的深情叮咛,写王文福的锐意创新,每一篇文字都像是一次深情的回望,也像是一场与过往的对话。正如苏珊·桑塔格所言,诗人的散文是感情炽热的自传。李有成的文字,正是如此——它们不仅是文学的记录,更是他生命情调的映照。

在李有成的叙述中,文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,而是一个个具体的邂逅,一场场真切的对话。他用文字召唤那些文学之魂,让它们在时空的交汇处跃动。而在这片文学的时空中,他自身的形象也愈发清晰:一个虔诚于写作与学问的诗人学者,一个用一生诠释文人精神的见证者。

他的笔触,既有学术的严谨,又有生活的温度,仿佛在告诉我们,文学的意义,不仅在于它如何塑造世界,更在于它如何塑造我们自己。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,文学可以是一盏永不熄灭的灯,照亮每一个追寻者的来路与去途。

相关链接:https://www.google.com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xebook.net/离开渔村以后.html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