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井忍的《格外的活法》读起来像是街角老友的低语,她慢悠悠地跟你聊着日本巷子里那些普通人的故事。这些人不是耀眼的大人物,而是那种你路过时都不会多看一眼的角色——清晨捡垃圾的大叔、旧书店里眯眼翻书的老板,还有那个19年愣是自己盖房子的家伙。书里没有高深的道理,也没有硬塞的鸡汤,可就是这份平实,反而让你觉得,生活这条路,哪怕窄得只剩一条缝,也能晃晃悠悠走下去。
她写的那12种“格外活法”,每一个都带着点不认命的倔强,又透着让人鼻头微酸的笨拙。比如那个白天在东京街头捡垃圾、晚上跑去剧场讲段子的大叔,他甩出一句:“世上没有所谓的垃圾,可一旦扔掉,它就成了垃圾。”这话听着简单,却像在暗示,他自己何尝不是如此?每天弯腰捡别人丢下的东西,汗水淌过满是灰尘的脸,他会不会也觉得自己像张被揉皱的废纸?可他没停,白天低头捡,晚上抬头笑,用笑声给自己凿了个出口。这种日子乍一听像是天方夜谭,可再琢磨,又像有根针轻轻扎进心里。
还有那个扔下大书店、跑到南方小岛开日本最小旧书店的人,他轻声说:“一旦离开公司职员身份,我真的就一个人了。”这话像根细刺,扎得人心口一紧,谁没在深夜里怀疑过自己的份量呢?他没多叹气,就守着几架旧书架,海风吹过,咸味钻进书页,他兴许也迷茫过,但还是留了下来。这选择不轰轰烈烈,却让人心里痒痒的,想着要是我也这么犟一回,会不会也挺带劲?
吉井忍的文字安静得像午后的风,她不急着下结论,也不逼你点头。她只是把这些人的日子摊开来,像那个19年盖房子的家伙,从自己搅拌混凝土开始,一砖一瓦垒出个窝。你能想象他站在湿漉漉的地基前,满手水泥,手酸得发抖,心里却有点得意的那一刻吗?他肯定也有想扔下铲子的瞬间,可19年,他硬是咬牙熬出来了。她写这些没用花哨的词儿,就是平平实实地讲,可就是能钻进你心里,让你忍不住嘀咕,要是我也这么折腾一回,日子会不会多点光亮?
说实话,看这本书时,我心里乱糟糟的。感动肯定有,比如她写这些人面对生活里的鸡零狗碎,没忙着找出口,而是接纳自己迷雾一样的状态。我想起有回加班到凌晨,盯着屏幕,脑子里全是“再不拼命就完了”的念头。那一刻我羡慕书里的人,他们能停下来喘口气,可我又觉得自己哪来的胆子扔下键盘,去捡垃圾或者垒砖头。这种羡慕里夹着点酸,挺拧巴的,但也挺真。现在大家都忙着卷,忙着证明自己值点啥,可她笔下的人却在说,慢下来呗,没人会戳你脊梁骨。
这些街头巷尾的故事,让人忍不住想,她自己又是怎么走出一条路的呢?她逛过的那些地方也满是人味儿。从冲绳市场里人声鼎沸的小摊,到横滨文身店里针尖落下的轻响,再到福岛那些不肯挪窝的人,每一处都像在带你串门。她推开冲绳那家旧书店的门,海风混着旧纸味扑过来,好像能听见店主翻书页的沙沙声;在福岛,她遇到的那些人,让你仿佛瞥见那个慌乱年代的影子。这些细节像在耳边呢喃,让你真想去那儿走一圈,看看她眼里的日本。
吉井忍自己也挺特别。大学毕业后,她没老老实实上班,而是跑去国外晃荡,不买房、不卷职场,用她的话说,是“甘愿落后几圈,用自己的步子慢跑”。这路听着不靠谱,可她硬是走了二十年,还写出这么多戳心的书。回到东京,眼前的日本老龄化严重,贫富也拉开了距离,她忍不住在心里嘀咕:“跳出输赢这圈套后,路还能咋走?”她没急着答,而是去看别人怎么走。这让我有点服气,她用自己的日子告诉你,生活可以乱糟糟,也可以五颜六色。
这本书里那些照片,156张,全彩印着,像在轻声诉说这些人的故事,纸软乎乎的,翻着翻着,就想多听几句。那些人在窄路上晃晃悠悠走着,我翻着书页,心里也晃晃悠悠——“格外的活法”,或许就是在不完美的日子里,守住自己的一片天。那个捡垃圾的大叔守住了笑声,那个盖房子的人守住了19年的汗水,我呢?我是不是也该试着推开一扇门,哪怕它通向的只是条没人走的小路,等着我自己闯出点模样?你呢,会不会也想迈出一步,去找找属于你的那条窄缝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