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风中,十六岁的李飞飞站在首都机场,紧握着那张飞往旧金山的机票。父亲围着她反复叮嘱,母亲的眼泪却早已模糊。1992年的中国,出国还是一件惊心动魄的大事,更何况这一走,就要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。
硅谷的阳光很温暖,现实却异常冰冷。在一家中餐馆里,李飞飞端着满盘的炒面,听着此起彼伏的催单声。晚上九点,她拖着疲惫的身子,还要去父亲的干洗店整理衣物。但只要有空闲,她就会钻进图书馆。物理课本上密密麻麻的笔记,见证着这个中国女孩的倔强。
“物理让我着迷,但计算机视觉让我痴狂。”在加州理工读博时,她第一次接触到这个领域。”人类可以一眼认出猫狗,为什么计算机就做不到?”这个简单的疑问,成了她二十年学术生涯的起点。
2007年的一个深夜,斯坦福实验室里,李飞飞对着电脑屏幕发呆。”教会机器认知世界,首先要让它看见足够多的世界。”这个想法像闪电般击中她。第二天,她召集了几个学生,开始了ImageNet项目的疯狂之旅。
“老师,我们真的要手工标注上千万张图片吗?”学生们面露难色。李飞飞却坚定地点头:”没有捷径可走,这是教会机器看世界的必经之路。”三年间,她带领团队标注了1500万张图片,涵盖2.2万个类别。当时没人理解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。
2012年,多伦多大学提出的神经网络算法AlexNet在ImageNet比赛中大放异彩,准确率达到惊人的85%。会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,李飞飞却悄悄抹去了眼角的泪水。那一刻,她想起了餐馆后厨的油烟,想起了图书馆昏黄的台灯。
“技术不应该冰冷无情。”在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办公室里,李飞飞常常这样告诉学生。她创立了”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研究院”,希望在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,保持对人性的敬畏。
有人问她最得意的成就是什么,她笑着说:”也许是让我女儿相信,科学没有性别,梦想不分国界。”如今的李飞飞,已是美国三院院士,但她依然保持着那个十六岁女孩的好奇心。在斯坦福的校园里,经常能看到她匆匆的身影,赶往下一个实验室,追寻下一个未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