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人的梦与死

《古代人的梦与死》

作者 ABC
古代人的梦与死

吉川忠夫先生的《古代人的梦与死》,就像一盏明灯,照亮了魏晋隋唐时期人们的精神世界。它不是那种让人望而生畏的历史学术著作,而像一位老朋友,娓娓道来古人对死亡、梦境、仙界,以及对佛教和道教的种种看法。读完这本书,我感觉自己好像穿越到了古代,与那些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,对他们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的体会。

书中对中古时期丧葬观念的解读,让我对“死亡”有了全新的认识。或许我们现在认为,墓地只是一块冰冷的石头。但对古人而言,它却是连接生者与死者,现实世界与另一个世界的桥梁。例如,在洛阳发现的北魏孝文帝的陵墓,不仅规模宏大,而且内部装饰奢华,壁画描绘了孝文帝生前的出行场景,陪葬品更是琳琅满目,包括金银器皿、丝绸织物,甚至还有专门为死者准备的厨房和厕所。正是这些精心布置的细节,体现了生者对死者的深切怀念,以及希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也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的愿望。

书中还提到了魏晋时期流行的“寒食散”,这种药物的流行,折射出当时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现实的不满。那个时代战乱频仍,社会动荡,普通百姓朝不保夕,所以他们才会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仙术上,希望通过服食丹药来摆脱现实的困境。寒食散的成分主要包括麻黄、草乌头等,服用后会产生幻觉,让人产生飘飘欲仙的感觉,这或许也是它流行的原因之一。但这种追求长生的欲望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的残酷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。

当然,书中也少不了对仙人和仙界的描写。在古人的想象中,仙界可不是那种高高在上、冷冰冰的地方,而是充满了各种奇珍异兽,仙气缭绕,无忧无虑的理想世界。他们相信,只要通过修炼或者服食丹药,就可以进入仙界,摆脱人世间的烦恼。这种对仙界的向往,其实也反映了古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。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,不就是一个与世隔绝、充满田园风光的理想世界吗?

作者还深入探讨了中国士大夫对待佛教和道教的态度。这两种宗教,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士大夫们一方面信奉儒家思想,强调伦理道德,另一方面又对佛教和道教的神秘主义和出世思想很感兴趣。他们会研究佛经,也会炼丹修道,试图在儒家思想和宗教信仰之间找到平衡。这种复杂的态度,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。就像苏轼,他既是儒家文化的代表,又对佛教禅宗颇有研究,他曾在《题西林壁》中写道: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,也体现了苏轼对事物认知的深刻思考,以及他对佛教禅宗的理解。

读完这本书,我感觉自己好像穿越到了古代,对他们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的体会,也开始重新思考生死问题。古人对死亡的恐惧,对长生的渴望,对仙界的向往,以及对宗教的复杂态度,都反映了他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。这些思考,或许能让我们在面对人生的困境时,多一份从容和智慧,更好地理解自己,以及我们所处的时代。

豆瓣链接:https://book.douban.com/subject/37008939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xebook.net/7164.html

相关文章